前段時間,大學學生會干部官腔濃重一事引爆新媒體,很多人驚嘆原本清純的象牙塔怎么一下子變成了官場,還有人直接吐槽大學里的學生會只是大學高度行政化這座冰山的一角,自己也曾不止一次地耳聞某大學知名教授有堅決不招收曾有大學生干部經歷研究生的慣例,如此等等。作為一個曾經在企業界和教育界均有雙重經歷的非典型高等教育工作者,我傾向于認為,這個現象恐怕值得我國絕大多數的高校以及高等教育工作者從各個角度認真反思。
比如,我國高等教育的對象——當代大學生有哪些不同以往的特點?高等教育工作者對此了解幾分?僅以2018年入學的大學生為例,他們大多出生于世紀之交,均是清一色的獨生子女一代,均有著相對優越的家庭環境,均成長在改革開放的大好時代……但在這樣時代成長起來的年輕一代,卻正面臨著越來越多的迷惑或無所適從。在初中、高中,巨大的升學壓力以及父母親朋之間的攀比,讓他們的人生選擇變得相對單一、同質、忙碌,而沒有太多的個性;到了大學時代,雖然暫別巨大的升學壓力,但卻可能背負著更加多元的遺憾、迷惘或迷惑。有人如果考上了理想的大學,他們的個性可能在較大程度上得到展現或伸張,但我們生活周遭更多的大學生卻常常因為錯失心中的理想大學而背負著多多少少的遺憾來到新的大學報到,眼中到處充滿著迷惘、迷惑。在如此情境下,對絕大多數的中國大學來說,教育中面臨的最大挑戰往往還不是知識教育、技術教育,而首先是勵志教育。
什么是勵志教育?通俗地說,就是通過鮮活的例子激勵、喚醒、激發學生心目中內在的動力,使學生自身產生熱愛生命、熱愛生活、樂于體驗、樂于學習、樂于研究、喜歡探索、接受挑戰的自覺行動,并以百分之百的熱情、努力和正面向上的積極態度,最終達到成才的人生目標。我雖然只當了13年的教師,但我自己從大學到企業,再從企業到大學的曲折經歷以及在國內外的教育實踐與比較才慢慢體會到何為勵志教育的些許真諦。
在上課時,我常常以馬云成才、演講、做事業中的種種例子激勵著一屆屆的大學生們。馬云沒有考中名校,更沒有讀過任何MBA、碩士或者博士;甚至在畢業后連面試肯德基、麥當勞與應聘警察時都常常被最先淘汰;他親赴美國募集風險投資,但一場場失敗并沒有將他打垮;他進入電商行業時,并沒有報著“賺錢發家”的世俗愿望,而懷著一顆“幫助中國中小企業”的使命、“讓天下沒有難做生意”的愿景勇往直前。馬云的例子教給我們教育工作者的其實有很多。
一是,有教無類——不管聰明的還是不聰明的,家庭環境好的還是不好的,高考成績高的還是不高的,都能通過教育而一樣實現成才的目標;二是,因材施教無論對于中小學教育還是高等教育來說都顯得比以往任何時候都更加重要。正如習近平總書記在全國教育大會的講話所指出的那樣,新時代新形勢,改革開放和社會主義現代化建設、促進人的全面發展和社會全面進步對教育和學習提出了新的更高的要求;三是,賺錢發財只是生活和謀生的手段,而人生的目標卻是成才,并且它比賺錢發財更加重要;四是,勵志教育應該成為我國高等教育當中備受重視的一個重要方面,特別是對那些非985、非211、非雙一流的學校而言,就更是如此。
勵志教育為什么在非985、非211、非雙一流這樣的高校更顯得其重要性?一是,中國的大學有著較為嚴格的質量和層次類別,對于擁有985、211、雙一流等層級的學校來說,無論是學校還是學生,他們自身便帶著光環,反之,沒有這些光環的大學,由于自身無光無環,那就得靠自己發“電”,因此,勵志教育就是讓這些大學的學生們產生“電”并帶“電”的唯一選擇;二是,很多非985、非211或者非雙一流大學,其實也擁有很好的學生來源、很好的學科布局結構。比如,上海很多市屬大學在外地的招生分數線往往遠超一本線,生源質量甚至遠超不少211。還有,國內很多非985、非211的綜合類大學或師范類大學一般都很大,專業學科也很全。這種規模大、學科全的“大而全”對于人才培養來說,其實是有其獨特的自身優勢的。比如,學生常常能受到專業之外的額外熏陶或錘煉,這會造就學生非常全面包容的學科和人文素養,非常適合在未來變化時代的發展需要;另外,多學科的大學便于進行交叉學科的訓練與研究,這又會產生很多“意想不到”的收獲,這也是很多國際上一流大學的學科、人才培養的前沿領域。
我有一門全校通識課《一帶一路+中國發展》,在校內與校外、國內生與留學生、本科生以及研究生中都上過好多遍,幾乎是場場爆滿,選課的學生來自各個國家、各個學院、各個年級,雖然我并不點名,但班長每次告訴我幾乎都是全勤。回顧這個課程爆滿、全勤以及受歡迎的原因:一是,我們的課程沒有詳盡的教案,更沒有教材,而只有一個初步的上課大綱,這樣,教師每次上課的內容都是自己研究中最精華部分的現場展示;二是,上課并非一個教師從頭上到尾,而采用課程團隊進行授課,每個人展示自己最拿手也最為生動、有趣的內容,讓學生有了全新、多元的體驗;三是,我們課程團隊的成員在上課前一定要達成一個共識,那就是整個課程要傳遞給學生滿滿的正能量。因為正能量能讓學生精神煥發,“茍日新、日日新,又日新”,相反,負能量則可能危及自身、學生、他們的家庭乃至整個社會。
回過頭來看,如果要比較簡要地概括我所謂勵志教育的精髓的話,我想一個簡單的公式也許是非常恰當的,那就是人才成才的目標=A*E*E,其中的A指的是attitude,就是一個學生、一個人做事、學習所秉持的態度。假如一個人以正面的態度做事、學習,其取值就是0-100分;反之,若他或她以負面的態度做事、學習,其取值就會是-100到0分;第一個E指的是efficiency,也就是一個人做事或者學習的效率高低,它往往跟一個人的能力、智商、情商等有關。假若一個人做事效率高,取值為100或者90分,若他或她做事效率低,那就取值為0分或者20分,總之,其取值為0-100分;第二個E代表effort,即一個學生或者一個人做事的努力程度,取值為0-100分。結果,一個人做事、學習的最終效果,就取決于這個公式的最終取值大小。
很顯然,從這個公式的最終取值來看,一個人做事、學習所取得的最終效果并不取決于任何其中一個,而取決于三者的乘積,但這絕不是說這三者都不重要,因為三者中的任何一個若取值為0,人才成才的目標就實現不了。但其中最為重要的是,要有正面積極的做事、做人的態度,在此基礎上,只要更加地努力,也擁有較強的能力或者效率,才能實現人才成才的目標。反之,若一個學生或者一個人做事的態度消極,那么他或她付出的努力越大、做事的效率越高,他或她就越會與成才的目標背道而馳。不僅如此,這個公式還是一個隨著時間發展變化的動態方程,也就是說,一個人一朝一日努力和做事高效還不行,而必須始終持之以恒、持續努力,不斷向著更高的效率和目標前進,這樣才能到達人生的彼岸,實現自己心中理想。
中國高等教育經過幾十年的積累,已經取得了巨大的成績,目前急需從規模數量擴張邁向高質量發展階段,在此階段,探討人才成長的客觀規律,不僅有益于個人、家庭,更有益于國家、社會的長遠發展與長治久安。對此,我們不可大意,更來不得半點馬虎。如果我們抱著這樣積極、正面和向上的態度,則這些引爆網絡的大學生官腔事件、大學象牙塔里爆出的“熱新聞”以及知名教授不招收有學生干部經歷的研究生等事件,其實都是我們反思中國高等教育、推動中國高等教育向高質量發展的絕好機會。
XuYiedu.cn聲明:此消息系轉載網絡,XuYiedu.cn(盱眙教育網)登載此文出于傳遞更多信息之目的,并不意味著贊同其觀點或證實其描述,不代表XuYiedu.cn立場。